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記者莊勝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阿裡巴巴赴美IPO之旅又起波瀾。最新爆發的質疑,指向了一個普通人看著專業、陌生,但在業內人士來說,早已不新鮮的詞兒:VIE,可變利益實體。
  VIE究竟是什麼,咱們一會再說。實際上,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這個無奈的蓋子是不好隨便揭的。之所以這次鬧得沸沸揚揚,是因為,這一次,美國人把這個蓋子揭了個底朝天。
  當地時間6月18號,隸屬於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公佈報告稱,投資諸如阿裡巴巴這樣使用VIE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將會給美國股東帶來“重大風險”。這樣一份來頭不小的報告,被認為講給阿裡赴美IPO之旅蒙上巨大陰影,甚至傳出了阿裡將掉頭重回香港上市的消息。那麼,VIE的問題到底在哪裡?我們先來瞭解一下,VIE誕生的原因。
  VIE、也就是可變利益實體,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使用的術語,在國內稱為“協議控制”,是通過把企業分拆為兩個實體,避開中國對外國人投資相關產業的限制。其中一個實體位於中國,掌控著在中國開展業務所需的牌照和其它資產。而外國投資人能買的股票,是另一個實體在海外上市的母公司。具體來說,就是由外國投資者和中國創始股東在開曼群島這樣的避稅天堂,成立一個離岸上市公司,再由它在中國境內設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從事外商投資不受限制的行業,由它對境內的運營公司提供實際出資、共負盈虧,並通過合同關係擁有控制權,最終實現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原本被限制或禁止的領域。
  之所以這麼複雜,是因為在中美兩國互相設置互聯網行業投資壁壘的情況下,中國國內融資不能滿足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只能這樣曲線救國、破解禁止外資進入的行業企業面臨的境外上市難題。
  有人這樣評價VIE的作用:十幾年前,中國企業在下求發展,上無政策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引進了可變利益實體這種股權架構,既獲得了發展所需的寶貴資金,又巧妙規避了政策限制,才得以發展壯大至今。一直以來,因為中國互聯網企業較高的投資回報,投資者們對於VIE的風險,也大多選擇了視而不見。
  那麼,美方報告提到的風險,到底有多大?這樣的質疑對於躊躇滿志的阿裡來說,究竟只是一份調味料,還是一碗閉門羹呢?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VIE模式實現境外上市的內資企業已近300家,包括百度、京東、奇虎、網易、攜程、新浪微博等等。當又一波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洶涌到來的時候,美國人把這個老問題翻了出來。
  這篇主題為《美國股票交易市場中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風險》的報告直白地說,“由於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百度,新浪微博變成了‘中國亞馬遜’,‘中國谷歌’和‘中國Twitter’的同義詞,毫無戒心的美國投資者,可能會因買入這些基於VIE結構的股票而面臨風險。”
  以此前阿裡有關支付寶的處理為例,美國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財經評論員林耘:阿裡之前就採用了VIE運作。當時支付寶因為觸及一些國內的限制,那部分資產就移出了VIE架構。這就形成了一個案例,確實存在法律風險、也存在一些管理上的問題。
  2011年,馬雲把支付寶從當時還沒有退市的阿裡巴巴集團轉出,成為獨立公司,對外的解釋就是,他擔心支付寶的VIE結構會影響到支付牌照的申領。那一次的決定,雖然奠定了支付寶的江湖地位,但是也給馬雲背負了無數罵名,VIE的風險第一次成為現實。
  財經評論員葉檀也認為,VIE內在的法律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美國國會的出手影響不可小覷。
  葉檀:通常不應該是美國國會提出這個問題,而應該是監管部門、市場部門提出。我想主要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法律問題,所以跟美國國會相關,而且它是對於企業赴美上市的法律銜接和他們經濟安全領域提出了這個問題。
  根據阿裡新版招股書,其自身的整體估值約在930億-1163億美元之間,市場估值有的還要高出許多,甚至有可能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宗IPO。在這一背景下,分析普遍認為,美國的這份報告除了提示風險,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壓低阿裡的估值。
  林耘:把這個問題擺出來,在詢價階段對阿裡的估值會形成壓低,起到比較好的討價還價的作用。
  另一方面,美國報告一齣,就有香港媒體曝出消息,說港交所願意修改規則,並正接觸阿裡巴巴赴港上市。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這是阿裡方面與美方博弈的公關招數,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港交所真的可以改變規則,阿裡重回港股懷抱哪怕時間緊迫、概率極小,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
  截至發稿時,對於美方的報告和相關的爭議,阿裡方面的回應只有三個字:不回應。  (原標題:阿裡巴巴IPO面臨美國國會風險警告 阿裡:不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27fscab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